人生 (汉语词语)
人生,就是人类从出生至死亡所经历的过程,在这当中我们必将经历波折坎坷,经历喜怒哀乐,悲欢离合。唯有如此,才是真正的人生。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,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生从稚嫩到成熟到老练的一种过程。因其拥有的哲理性、深邃性,使之成为文学、影视等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。
人生中有些东西难以忘记。尤其是爱情(广义,亲情、爱情等)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?
我们活在世上,应该活得有价值,不能空过一生,不能懵懵懂懂的混过一生,更不能造作恶业过一生。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,拥有好的人生观才能创造出有益高效的人生价值,我们的存在才有意义。没有人生观指导的生活的下场,便是醉生梦死地度过一生,所以,我们应该树立佛教的人生观。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呢?佛陀指示我们,要利用我们有限的生命,转恶成善、转邪成正、转染成净、转识成智,这么四个"转"字,就包含了佛教积极利他精神的人生观。
(一)转恶成善
转恶成善,就是依我们信仰佛陀的信心、愿心,断灭五逆十恶等三世罪障而得现生利益,成就大善根种性。什么是五逆?即杀父、杀母、杀阿罗汉、出佛身血,破和合僧(即破坏佛教的团结)。这五种极端罪恶的行为,任犯一种,即堕无间地狱,所以又叫无间业。什么是十恶业?即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、恶口、两舌、绮语、贪欲、嗔恚、邪见等十种不善业。要断除三世罪障,即不仅仅断除现在世的五逆十恶,还要去除过去世、未来世的罪孽。断除恶业,成就善业,即行十善业,可以感得人天果报。
修善行,我们就要先皈依佛法僧三宝,明白因果道理,勤修五戒十善,这样子可以走上"转恶成善"的道路。严守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五戒,可以保持人生,不致堕落恶趣。修持十善业,即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不贪欲、不嗔恚、不邪见,死后可以根据修持的品位上升诸天,享受天道的快乐。当然这是最初阶段的学佛,我们还要更进一步,修习转邪成正。
(二)转邪成正
转邪成正,在佛教来讲还是属于人天乘。我们做人,这一生结束以后,要想不再堕落三恶道——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就不能再造堕三恶道的因。地狱、饿鬼、畜生要感受刀途、火途、血途的苦楚,一生中受尽诸般磨难,是很痛苦的,没有学佛的机会。所以邪知邪见很可怕,不但将失去人身,还要受万劫的苦楚。什么是邪知邪见呢?即邪心取理,颠倒妄见,不信因果,断诸善根,作阐提行,是名邪见。要转邪成正,就要修习八正道,即八种求趣涅槃的正道。八正道又作八圣道、八支正道、八圣道分等名称,是三十七道品中,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,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。释尊转*轮时,所说离乐欲及苦行的二边,趋向中道法门的,即指这个八正道。
正见,又作谛见。即"见苦是苦,集是集,灭是灭,道是道";"有善恶业,有善恶业报,有此世彼世,有父母,世有真人往至善处,去善向善,于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证,成就佛道。"
正思惟,又叫正志、正分别等。不生欲觉、恚觉及害觉,即我们意业保持清净,没有过分的贪求,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心平气和地为大众服务,更没有整人害人之心。
正语,又作正言、谛语。即离妄言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等业,有所言说,即与道相应,与善法相应。
正业,又作正行、谛行。即身口意三业清净,远离杀生、不与取、邪淫等一切邪妄。
正命,又作谛受。即舍咒术等邪命,如法求衣服、饮食、床榻、汤药等诸生活之具,以正确的方法来养活自己。
正精进,又作正方便、正治等。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,未生之恶法令不起,未生之善法令生,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。有的人说我们佛教消极,那他是不知道佛法,愚昧无知的结果。佛陀教导我们要精进地生活,不要懈怠。
正念,又作谛意。即以自共相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。
正定。即离欲恶不善之法,修习初禅乃至四禅。
(三)转染成净
佛教的人生观,就是首先要学人天乘的善法,再进一步修解脱行,也就是转染成净。染就是染污,指我们内心的染污、烦恼无明之法。净,即远离烦恼、清净之义,是法性之法。《摄大乘论释》卷十三中说,生死之法为不净品,涅槃之法为净品。现在社会上搞环保,为什么搞环保呢?就是近年来,环境污染重——水源污染、空气污染等,导致生态不平衡,给地球带来很多的灾害。在佛教来讲,首先污染的是内心污染,内心污染造成环境污染。假若内心不污染,环境就会干净,生态就可以保持平衡。所以佛法的环保工程是治本,从心理上根治污染。当然,要标本兼治,但首先要治本。内心有污染的众生就是凡夫,没有污染的就是圣人,所以转染成净,就是一条成佛作祖之路。
由于人们烦恼重、无明重、不信因果、不信三宝,只见眼前(的利益)不见未来、只看到自己这个空间没有看到他人的空间,处处损人利己,造成很多不应该的染污现象。所以我们佛教,除了做好人之外要勤修"戒、定、慧",息灭"贪、嗔、痴",求得三业(身口意)清净。内心不起烦恼污染,口业清净,就是语言干净,身体当然也不会有过激行为,更不用说去害人了。身口意三业清净,才可以得到解脱。这就是佛教的解脱行。宣说这一种解脱行,是佛出世的因缘。转染成净是三乘所共修,即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要共同修习的,是成就佛道的必经之路。诸位居士除了做个好人,奉行三皈、五戒、十善之外,要进一步提高,必然要走这条道路,这就是转染成净。
(四)转识成智
普通的俗人,心有分别,认识不清,颠倒重重,既有烦恼障,又有所知障,不能以智慧来观察人生,观察宇宙间万事万物。所以不能处处为他人着想,一门心思总想着自己。不能以他人之苦为自己之苦,不能以他人之乐为自己的乐。因此佛教讲,在修解脱行的基础上发菩提心、发悲悯心、发广大心。广大心就是"慈、悲、喜、舍"四无量心。在此基础上,行动上就修四摄六度。四摄就是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;六度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。通过这样的具有菩萨精神的行动,在唯识学上讲就可以转八识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)成四智(一大圆镜智,二平等性智,三妙观察智,四成所作智),断烦恼障就证得涅槃,断所知障就证得菩提。转凡夫有漏的八识成为佛的四智,即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,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,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,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。
转恶成善、转邪成正、转染成净、转识成智,既是我们远大的理想,也是我们学佛的最高目标,这就是佛家的人生观。我们要以这种观察思维来对待人生,珍惜光阴,使人生不虚度,创造人生价值,这样就活得有意义。从这四个"转"字来说,我们要走的路很长,也许前方布满了荆棘,但我们不怕重重困难,以坚韧的毅力,迎难而上,以实现我们的最高目标——完成佛道。
人生概念
基本解释
(1) 人一生中的活动
(2)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
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——宋· 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
(3) 与人的关系生疏,不熟悉
人生地疏,人生地不熟
引证解释
1. 人出生;人类产生。
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学。”
明刘基《医说赠马复初》:“天地辟而人生,蠢蠢焉;圣人出而后异於物。”
2. 指人的一生。
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人生几何,谁能无偷?朝不及夕,将安用树?”
唐韩愈《合江亭》诗:“人生诚无几,事往悲岂那。”亦指人。
毛泽东《采桑子·重阳》词:“人生易老天难老。岁岁重阳,今又重阳,战地黄花分外香。”
3. 人的生存和生活。
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人生实难,其有不获死乎?”
《后汉书·张霸传》:“人生一世,但当畏敬於人,若不善加己,直为受之。”
唐杜甫《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》诗:“人生在世间,聚散亦暂时。”
叶圣陶《隔膜·苦菜》:“劳动是人生的真义,从此可得精神的真实的愉快。”[2]
李大钊的说法:人事的生存发展。(参见李大钊著:《史学要论》)
4、广义来看,人生指人的生存及人的生活,生存是基础,生活是动态发展。而“人”可以泛指一群人或整个人类社会,也可狭指单个人。是以,人生这一基本词汇词义极其丰富。很多时候我们将人生作狭义理解专指“个人的生活(出生到死亡)”,是不对的。
如历史学指“不断变革中的人生及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”,此处的人生即应作广义理解,指人的生存及生活,或者说人事的生存发展。李大钊的提法绝对值得重视。(上面第3点人的生存和生活,未作解释,不易理解,且引文中人生多狭义,并非真指人的生存和生活。参见李大钊著:《史学要论》)
人生思想
人生诠释
“人生,人之生态也。人生,即机体与灭生因素斗争之过程,生存、成长、成熟,我胜病害也;伤残、衰废、死亡,病害竞我也。生而有为,彰生也;生而无为,闷生也。为而利民,谓之惠为、荣为;为而妨民,谓之妄为、鄙为。”(陈志岁《载敬堂集·民说》)
人类这个种类存在的共同意义,也就是类存意义:【导存】(引导自己、家人、社会、地方、国家、宇宙、爱情、亲情、友情、某事物、衣食住行、未来、真理、理想、梦想、开心等的存在)。
人类中的某个特殊存在体的生存意义,也就是殊存意义:对特定事物的【导存】(一般是人们的留恋物/人,如爱人、亲人、“宝物”等)
人生哲理
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。它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,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。它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、价值、意义、态度等。相比理论化、系统化的哲学而言,它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,典型作品:《重大人生启示录》。它也可以泛指一切人生价值观。它的功能是让人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,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。
经典摘录:
1、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,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(信仰)的缺失,灵魂空虚、物欲横流,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,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,有各种不安和痛苦。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。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,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。我们不禁要问: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?《重大人生启示录》正是在人类永恒的生命范畴内揭示一种最幸福的人生价值,指引每一个人获得真正自由、快乐的一生。
2、我们生活在比较之中,有黑暗才有光明,有恨才有爱,有坏才有好,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,自己在做什么。一切都在比较中才能存在,没有丑便没有美,没有失去便没有得到。同样,我们总害怕死亡,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,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,或厌倦永恒。
3、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。生命没有终极意义。
我们需要在最沉痛的生命观里重新审视当下总让我们痛苦的欲望。
我们诞生在这个世界是被迫的,这是最可怕的事实。
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:生命的长度无需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,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、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。
4、生命的长度无需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,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、你的美与快乐的需要而去选择。人应拥有这最重要的权利“死亡权利”。
我们应当主张快乐人生,就是但凡在你活着的每一时刻你都是安宁与快乐的,如果你受到了生命中的重创,你评估这种创伤是难以挽回的,你可以自由地选择死亡。死亡并不是邪恶的、可怕的,没有什么比它更为美好、纯洁。
如果这个世界接受“死亡权力”,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活着是轻松愉快而安详的。每个人都将因此获得真正的平等!
5、生命如艺术品一样,不论其长短,都在生命的过程中彰显着属于他的奇妙意义。我的这段生命也许只是为了一段旅程,也许只是为了一段风景,也许只是为了一段爱情,这正是生命的美好之处。“死亡权利”将使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生机、美和喜悦。
6、有一个年轻人在森林里的伐木场工作,却在都市里租下房子居住,每天奔波于两地,他说他喜欢灯红酒绿、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,那让他感到生命的激情和炽热,他的理想是做一名上流社会的人。金钱和名色的欲望已经让他疯狂了。我告诉他:你未得到而渴望的事物都笼罩着魔光,充满蛊惑的力量,而等你实际拥有它的时候,它会和你此刻握在手中的杯子一样朴实。而他不能听从我的建议。他深陷入欲望中,由此偏执,不能自拔。
欲望让我们感到生命充满激情,这是多么美好的,但如果你不了解背后深刻的规律便容易走入偏执的痛苦深渊。
7、最困扰我们的欲望,其一是爱情,其二是性。当我们所渴望的真的变成现实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,原来它并非那么华丽,有时还让我们觉得充满了极强的欺骗性。
——所有真实的都是朴素无华的。所有激情的渴望和憧憬如果能给我们带来快乐,那我们可以拥抱欲望。如果它给我们带来了痛苦,我们一定要警觉它的蛊惑性!
(特别提示:那些因失恋而深陷痛苦中,长久不能缓解,乃至有自杀念头的人,一定有病态人格,我们用人生经验和哲学已无法救赎他/她,应转而寻求心理医学的帮助。
8、所有有关功利性的欲望满足,包含有着强烈占有、征服色彩的爱的满足,都不会带给我们太大的快乐,而且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。而所有无关功利性的欲望的满足,足够忘我,而如同进入永恒世界。
9、“所有真实的都是朴素无华的”,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平凡的。——还不止于此,你所羡慕的那些你未得到、你渴望得到的一切幸福,不止于平凡,而且在愿望实现者来看,并没有幸福,只有平静和愿望满足后长久的空虚无聊。
你需要一种不平凡的生命,则唯有在非功利的“永恒世界”中去寻找。你需要恒久的幸福则必须“向死而生”。
10、每个人都没有绝对的道德底线,只是诱惑不够。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经受得住集体的道德审判。我们要学会宽容,学会原谅别人。
(摘录自:龚咏雨《重大人生启示录2013版》 龚咏雨/著)
- 1 开悟的人最可怕,人生至高境界,全在《金刚...
- 2 为何说“缘起”二字,包含着人生命运的秘密...
- 3 佛教的五十三小咒{毗尼日用切要(原文)}
- 4 佛教如何看待疾病
- 5 人生不顺时,在心中默念这3句话,好运自来
- 6 戒色是人生的起点
- 7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?
- 8 佛教戒律的要义及分类
- 9 若失去了善良,人生就失去了根本
- 10 婚外恋与婚外情对人生、婚姻、家庭、身心的...
- 11 学习佛法,成就幸福人生
- 12 善良和爱是人生的底色,永远不会老去
- 13 婚前性行为对人生的危害
- 14 南怀瑾: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
- 15 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贵,富贵人生的八个特征?
- 16 关于佛教的一些误解
- 17 人生要学会惜福修福,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...
- 18 为什么说SQ会毁掉我们的人生的福报?
- 19 因为拒绝邪YIN你的人生更加光明
- 20 国学让人生更美好
- 21 佛教四大天王的真正含义
- 22 观察反思:反思我坐以待毙式的人生
- 23 自杀会得什么果报?佛教怎么看待自杀?
- 24 揭秘佛教护法伽蓝菩萨武财神关公的前世今生
- 25 历代名人与佛教的故事